Pages

Saturday, June 27, 2020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 UDN 聯合新聞網

sandratersandra.blogspot.com

中國大陸從六月二日起,天天可見氣象當局對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發布暴雨警示,從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幾輪強降雨導致各地洪澇和地質災害。不過,許多人不一定關切端節前暴雨已造成廿六個省市一千一百多萬人次受災的真新聞,反而紛傳「三峽潰壩危機迫在眼前」的假訊息。

在極端氣候下,大陸多個流域同時爆發嚴重洪災。近日十餘個省市一百多條河流發生超出警戒線和保證水位的洪水,還有一些中小河流遭遇打破歷史紀錄的洪災;暴雨從四川盆地一路向東,長江流域防汛抗洪進入關鍵階段,「防汛形勢嚴峻」成為常見警語。

大陸水利部六月十一日將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和山洪災害列為今年重點防範的三大風險。幾天前重慶綦江發生一九五一年有紀錄以來最大洪水,貴州遵義同時間也出現嚴重洪澇,大陸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緊急調度部署應對,要求重點防範山洪地質災害、做好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工作,加強堤壩巡查防守。換言之,強降雨引發洪水,帶來滑坡、土石流,甚至衝擊水庫安全,正是防範重點。

不過,大陸央視和北京青年報一則三峽大壩庫區水位「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二公尺」的報導,卻像強降雨般引發網路暴洪,儘管官方出面澄清,專家直斥惡意炒作,仍止不住潰壩之說熱議轉傳;水利部強調的「水庫失事」風險,也儼成「三峽潰壩危機」的佐證。

事實上,大陸九萬八千座水庫中,九萬四千座是小型水庫,一些存在不同程度隱患的小水庫,如何安度洪汛已具風險,面對超標洪水更是重大挑戰。因此,保證各地大小水庫安全,成為重點任務。但把「防範水庫失事」,直接想成安全要求最高並持續監測的「三峽潰壩危機」,恐怕是扯遠了。至於陸媒「超出防洪限制水位」報導引起的疑慮,也是不求甚解。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一七五公尺,為因應洪水,六月初先騰空庫容降到一四五公尺的「防洪限制水位」,連日暴雨雖讓水位上漲近二公尺,卻與一七五公尺正常蓄水位還有大段距離。

那麼,潰壩風險到底有多高?其實大壩安全,蓄水、運轉後一定會產生潛在變異,只要在原先設計的容許範圍都屬正常,因此關鍵是有效的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壩體受力狀況,只要在容許範圍,基本是安全的。尤其壩體的監測技術幾十年來已有相當進步,根據幾十年的天候、水文的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即可藉由新的智慧安全管理系統,超前偵知、掌握壩體安全,若有任何變數,可即時預為因應;這套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在極端氣候加劇下對各國都很重要。

相對於驚悚的潰壩危機,長期累積的滑坡、水體、河床甚至生態破壞,卻常被忽視。三峽大壩強調防洪效益的說法成立,但長時間以人為排砂決定護堤與行水沖刷的平衡,累積的破壞超過臨界點時,護堤邊坡大面積坍垮可能性極高。而河床的變形、失掉原貌可能造成生態系崩解。以前長江自然的行水、輸砂,讓河床底泥自然生成,這樣的環境是水生生物的產房,代代繁衍;但馳名的長江四大家魚如今已絕滅九成,至於刀魚、江豚更是多年未曾在長江產卵了。而過去長江上游輸砂一路哺育河川多樣性生態,一直搬移到崇明島出海口,形成優質漁場。如今崇明島東灘退縮,連候鳥棲息都大受影響。

生態變化雖然巨大,都還要幾十年時間,今年暴雨卻在短時間致災;受災戶問「雨要下到何時?」答案很糟,中國梅雨季後降雨向有「七上八下」的說法,七月開始,八月結束。降雨季節更易,其實也是劇烈天候變化。人類間接製造的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隔幾年總要再現的潰壩危機之說,恐怕也將常態化。但潰壩危機還能澄清,生態的破壞能否回天?

Let's block ads! (Why?)




June 28, 2020 at 12:43AM
https://ift.tt/2NzBtRx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 UDN 聯合新聞網

https://ift.tt/3edVbh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