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uly 5, 2020

德國願意承認納粹的錯誤,為何不敢說馬克思主義也源於德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andratersandra.blogspot.com

德國人承認納粹是他們的發明,卻並不認為共產主義誕生於德國,而且是德國浪漫主義的高級階段。德國人認為,共產主義的幽靈不是西方的產物,不是歐洲的產物,更不是德國的產物;共產主義的幽靈是東方的產物,是亞洲的產物,是俄國的產物。

在戰爭之前幾年,某夜,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渡過易北河前往柏林,他在臥車裡打瞌睡。當火車進入東邊,阿登納張開張開一隻眼睛,喃喃自語道:「亞細亞,亞細亞。」

數年之後的一九四六年,身為英國佔領區主要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的阿登納,因為曾經反抗希特勒而深受西方盟國信任。他寫了一封信給美國朋友,為未來的德國勾勒新的藍圖:「危險是不可輕忽的。亞細亞已經到了易北河畔。唯有一個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健康的歐洲,以及在英國和法國——德國自由地區所屬於的西歐菁華區——的領導下,才能夠阻止亞細亞的意識形態與力量的進一步擴張。」

阿登納指的東方和亞洲是蘇維埃共產主義。對於這位來自靠近德國西部邊界的古羅馬城市科隆的政客而言,東方是野蠻落後的,文明的羅馬人和查理曼帝國都不曾到過那裡。自由和民主,是羅馬人、基督教徒、經過啟蒙的西方之特色;亞細亞則意味著,極權、專制、戰爭、屠殺。因此,納粹帝國是亞細亞式的。阿登納的任務是把德國——西德——帶往西方,以割除猶如癌症擴散一般的亞細亞的殘跡。

阿登納的這個看法居然與他厭惡的軍國主義者、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一模一樣——在日俄戰爭之後,威廉二世對俄國問題提出與眾不同觀點:「俄國人是亞洲人和斯拉夫人。儘管戰敗了,他們仍然會選擇與日本團結在一起而不是選擇德意志帝國。」有趣的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其主要目標就是「脫亞入歐」,卻仍不被歐洲接納。

然而,即便阿登納將俄羅斯劃入地理和文化上的亞細亞範疇、將德國看作是歐洲及西方文明的中流砥柱,卻不能掩蓋馬克思(Karl Marx)是德國人、馬克思主義誕生於德國的事實。與納粹主義一樣,馬克思主義是西方現代性的產物,是極端現代主義的頂峰。德國不能迴避充當馬克思和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宿主」的事實。

二〇一八年五月五日,馬克思誕辰兩百周年之際,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里爾市舉辦了慶祝活動,並為中國贈送的馬克思雕像舉行揭幕儀式。(註1)

特里爾地方政府、德國聯邦政府甚至整個歐盟都在紀念馬克思、擁抱聲稱遵奉馬克思學說的中共政權之際,德國若干權威歷史著作隻字不提馬克思是出身德國的德國人(儘管馬克思在一八四五年十二月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馬克思主義誕生在德國(儘管馬克思晚年居住在英國,在英國完成其重要論著)的事實。在德國,掩蓋納粹屠殺的歷史真相是「政治不正確」,乃至犯罪;但掩蓋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給人類帶來的更大浩劫,卻是「政治正確」。(註2)

AP_1812543855456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馬克思出生在特里爾一個富裕的猶太律師家庭,並在特里爾生活了十七年。馬克思的父親為了躲避德國的反猶思潮,放棄猶太教而接受路德宗洗禮。馬克思本人也在六歲時接受路德宗洗禮。但路德宗信仰並未進入馬克思內心,成年後的馬克思反戈一擊成為「敵基督」的思想家。馬克思一生有兩大敵人:基督教和資本主義。耐人尋味的是,兩百年來影響力最大的三名反對基督教傳統的知識分子,都產生於日耳曼文化體系之內。(註3)

馬克思是近代第一名「恐怖主義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是浪漫主義的變種之一。馬克思所著的《共產主義宣言》,認為人類所有歷史均為階級鬥爭歷史,全世界的工人階級應該聯合起來,用暴力手段從資產階級精英手上奪取權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認為唯物主義是歷史上唯一的動力,明確提出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左派狂歡說:「正如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現了有機自然界的發展法則一般,馬克思也發現了人類歷史的演進定律。」

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是《資本論》。他認為,建基於私財產的經濟制度,本質上並不穩定,工人被資本家壓榨、無法擁有其勞動所得,令他們與機器無異。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形成无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將其學說命名為「科學社會主義」,宣稱其接受了所有科學方法,但他破壞了最基本的一個科學原則,即開放心胸、並願意因為新事證出現而修改其理論。馬克思主義成為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說的「準宗教」,它「對於客觀上可被質疑的事物總是抱持著激進堅定的確信態度。」此種主義乃是一種睥睨所有異議的僵硬學說,對於不同意見的人,馬克思的態度相當明顯:「批評並不是一把外科手術刀,而是一件武器,其目的不是要駁倒敵人,而是要毀滅他們。」這跟伊斯蘭恐怖分子並無差別。

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在俄國、中國、東歐諸國、北韓、越南、柬埔寨、古巴、南美諸國、非洲諸國都付諸實踐。但歷史記錄清楚地顯示,所有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國家都是獨裁暴政的國家。馬克思主義與納粹主義表面上敵對,實際上既競爭又合作:它們擁有共同的敵人,也就是尊重公民權、私有財產制度的自由民主國家;它們由執政黨壟斷政治,並在安全警察的協助下鞏固其無限權力,法律並非用來保護人,而是用來捍衛統治機器的工具。

馬克思主義的錯誤乃是觀念秩序的錯誤,是人性論的錯誤。馬克思主義是極端的理性,也是極端的非理性。它企圖徹底改變人性,這是無法達成的烏托邦理想。

法西斯主義的發明者、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如此評價馬克思在俄國的再傳弟子列寧(Vladimir Lenin):「如同其他人貫注精神於大理石或金屬一般,列寧可以說是一個以人類為素材的藝術家。不過,比起花崗石或更具可塑性的鋼材,鍛造人類困難多了,迄今都還沒有出現過大師級的作品。因此,我們不僅得說這位藝術家是失敗了,事實上他的工作也遠超過其能力範圍。」

墨索里尼對蘇俄的共產主義實踐不乏同情,卻也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烏托邦實驗給人類帶來慘痛的代價。僅人命的損失而言,據《共產主義黑皮書》估計,全世界死於共產主義運動的人超過一億。

註釋
  • 註1:據德國媒體報導,參加活動的約有三千人,應邀嘉賓兩百人,包括萊茵蘭-普法茲州州長德賴爾、社民黨領袖納勒斯、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等。社民黨籍萊法州州長德賴爾(Malu Dreyer)要求人們恰當看待馬克思,不要把二十世紀的殘暴行為算在馬克思頭上,她稱馬克思雕像這一來自中國的禮物是夥伴關係的支柱與橋樑。社民黨領袖納勒斯(Andrea Nahles)表示,馬克思對社民黨的影響無人能攀比。然而,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歡迎馬克思的塑像。在場外數百名抗議者中,「共產暴政受害組織」成員多姆布羅夫斯基指出,直到今天,所有共產主義獨裁統治都是建立在馬克思學說基礎之上,「他寫了那些著作,共產主義獨裁者一字一句地將它們付諸實現。」多姆布羅夫斯基在東德共產黨統治時代曾被關押,他說,在共產制度下被殺害的人比希特勒時代還多:「按照我們今天的刑法制度,如果有人煽動另一人殺人,後者實施了殺人行為,那麼前者也是有罪的。這也是公正的。」
  • 註2:很多德國人對聲稱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中共政權心存好感: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拒絕美國的勸說,選用幫助中國政府監控人民的、有軍方背景的華為公司為德國建立5G通訊網;德國引以為驕傲的豪華轎車品牌梅賽德斯奔馳公司,因為在廣告中引用達賴喇嘛的人生格言,向中國道歉;香港逆權運動中的抗爭者將中國命名為「赤納粹」(Chinazi),聲稱永遠批判納粹的德國政府和民眾卻對「赤納粹」暴政保持沉默。
  • 註3:除了馬克思之外,另外兩位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距離上次修法已逾十年的《菸害防制法》,儘管2017年曾提出新的修法版本,並更嚴格規範菸品販售等限制。然而,因立法院屆期不連續,本屆期須重提法案,所以2017年提出的修法條文,又再度退回公眾討論階段。

而在今年5月29日,衛福部國健署公告捲土重來的新版《菸害防制法》修法,並宣告最快在下個會期送審立法院。這次的修法有哪些重點?在法案送進立法院前,或許社會大眾可以再次公開討論,及早發現盲點。

《菸害防制法》的修法盲點一: 造成菸品辨識問題

修正條文第7條:菸品警示圖文從35%擴大到85%

這項修法,顯然是期待透過更大面積的圖文警示,對消費者產生嚇阻作用。不過,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能有效嚇阻?對於有吸菸需求的消費者而言,如果不喜歡原本「以恐怖為訴求」、充滿口腔癌、肺癌腫瘤,或肢端壞死節肢圖案的包裝菸盒,大可以另外買一個漂亮的菸盒作為替代,那麼原先預期的警示用途便蕩然無存。更重要的是,過度擴大警示面積,不僅降低了菸品識別度,影響菸品業者的市場競爭,在商店的販售現場,也將造成店員的銷售困擾,甚至延伸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政府若要落實降低菸品使用,根本解決的做法還是必須透過加強宣導、建立消費者正確的觀念才是。

《菸害防制法》的修法盲點二:增加私菸問題、稅損情況惡化

修正條文第8條:禁止販售香味料菸品(例如:薄荷菸及晶球菸)

限縮或直接禁止加味菸品的販賣,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儘管禁止加味菸的修法初衷,是為了防止青少年因好奇而接觸菸品,但就從商業角度來看,業者本來就可以研發不同的產品類型,追求產品多樣化;如要解決青少年吸菸的問題,建立完善的教育網絡;又或者應該是檢討如何讓零售端徹底執行不將菸品販售給青少年,才更是正本清源之道,應該會比打擊業者更有效。

此外,依照供需法則,只要消費者有薄荷菸、晶球菸等特殊菸品的需求,那麼就勢必會有供應端提出因應策略,以滿足需求、賺取商機。換言之,明文禁止販售加味菸,反而會促使消費者鋌而走險去購買私菸,除了衍生更多法律問題之外,若消費者因此買到劣菸,還可能增加健康成本和隱形的社會負擔,使管理更加嚴峻。

更弔詭的是,目前台灣的長照2.0政策有一部份財源是來自於菸稅,如果擴大禁止菸品販售,勢必會減少稅收,那麼究竟政府的立場是希望長照政策的資源增加還是減少?如此看來,這條修法是否能實現禁菸理想不得而知,不過檯面下的私菸問題、惡化稅損等可能情況,恐怕是很大的隱憂。

shutterstock_1366233275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關鍵評論網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菸害防制法》的修法盲點三:阻礙產業發展

修正條文第10條:增訂禁止以菸品贊助或菸商名義掛名贊助任何活動之方式為廣告。

禁止菸商廣告贊助,等於阻礙了現有受菸品業者支持團體之發展。事實上,目前許多菸商贊助的形式,僅是露出公司名稱,並提供受支持方所需的相關協助,但新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第十條「禁止菸品贊助或菸商名義掛名贊助任何活動」,除了使菸品業者難盡自身社會責任外,亦會造成部份民間團體缺乏善款挹注,未來的服務量能將會被迫限縮。

修正條文第13、14條:提高禁止吸菸年齡及購菸年齡至20歲,有效保護青少年健康。

在最新修法版本中,也提高了吸菸年齡的限制,從18歲上修到20歲,此一變革或許是基於「擔心影響青少年健康」或對於「成癮性」之疑慮。然而,與同樣受「菸酒管理法」規範、並同樣具備影響健康且有成癮可能的酒類產品相比,菸品所受的拘束顯然過於嚴苛。酒商不僅可以掛名贊助,更可以直接針對特定酒類產品做廣告,且18歲即符合飲酒年齡標準,也未見主管機關欲上修飲酒年齡限制,反觀《菸害防制法》的修法,目前的方向恐怕有失公允。

綜上所述,《菸害防制法》的立法初衷是防制菸害,以維護國民健康。然而,愈漸嚴格的修法,是否真能達到預期的嚇阻、減菸效果?還是只能消極應對吸菸者的需求,甚至造成更多「檯面下」的管理困境?或許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從根本的教育與社會支持做起,戒斷人們對任何事物的成癮與依賴。

進入公眾討論平台參與討論,看看更多人的想法!

*關鍵評論網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本文章內容由「楊燕秋」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Let's block ads! (Why?)




July 06, 2020 at 07:00AM
https://ift.tt/3iA8xaz

德國願意承認納粹的錯誤,為何不敢說馬克思主義也源於德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ift.tt/3edVbh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